•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行业研究 >>金准数据 留学生“归国潮”分析报告

金准数据 留学生“归国潮”分析报告

八个哈佛博士后在七年时间里陆续归国,共聚合肥科学岛,锻造“国之重器”。在媒体的报道中,对他们有一个武侠式的描述——“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八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此次“归国潮”有多大规模,如何量化?目前究竟有没有达到进大于出的拐点呢?金准数据通过梳理来自教育部等部门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一、数据趋势

中国留学生回归的世纪拐点已经到来,考虑时滞性因素,留学生回国人数已超过出国人数,这也是中国自上世纪以来的首次拐点,俗称的“海归顺差”已经出现,并且从各种数据指标所呈现的趋势看,这轮归国潮有望延续多年。


1、名义拐点有时滞

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54.45万人,同比增长3.97%;留学回国人员43.25万人,同比增长5.72%。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从单个年份来看,2000-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从9100人递增到43.25万人,增长了近48倍。记者咨询专业人士后发现,如果仅以当年回国人数与当年出国留学人数作比较,并不准确,这其中包含时滞性问题。一个留学生往往要在国外完成几年学业之后,才真正面临回国还是不回国的选择。

考虑到出国留学人员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习时长有差异,经过一番数据交叉比对,金准数据发现,若以一个留学生在外求学3年为均值,即以当年留学回国人数与3年前出国留学人数做比较,来考量留学生回国情况,早在2011年,我国就已经进入拐点期,即“进大于出”。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2008年“千人计划”启动以来,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这一结论背后,有坚实的数据指标支撑。

留学人员回流率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该数据是衡量国家海归情况的最权威指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方法。

2、实际拐点已到来

数据显示,1978-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404.21万人。其中,126.43万人处于学习研究阶段,221.86万人选择学成回国,学成回国学生占已完成学业学生群体的79.87%。从单个年份来看,2000-2016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从最低14.3%增长到峰值85.4%,回流率增长了近6倍。

然而,留学人员“返潮”也并非一路“高歌猛进”,而是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高速发展再到高位运行的“三段式”发展期,其变化轨迹直接印证近几年我国人才吸引磁力不断增强的事实。

2004年至2010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呈现小幅上涨趋势,每年的涨幅比率控制在10个百分点以内。比如2005年的回流率比2004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2006年的回流率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2010年以后,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显著提高,呈现阶梯式上涨,比如2012年的回流率为68.3%,2013年的回流率则高达85.4%,一举提高近20个百分点,创下中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最高峰。此后三年,数据虽有微降,但却明显呈现高位企稳态势。2014年的回流率为79.3%,比2013年降低5个百分点。2015年为78.1%,比2014年低1个百分点。而2016年回流率则与2015年基本持平。

如果仅凭此数据,似乎人才回流的拐点并没有到来,但这只是名义拐点未到,实际拐点已经出现了

如果将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外求学的时间因素考虑在内,采取错年度对比,则更能真实体现不同时间节点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国数量和倾向。比如2016年选择回国的留学生中,他们中的多数人刚刚在国外完成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这批留学生出国留学时间应在2013年前后,数值对应中也应将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与2013年前后的出国留学人数作为对比,这样更具可比性。

考虑留学生出国求学的国别差异、学制年限以及不同学历的年限差别,金准数据对最近十年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后发现,2011年开始,拐点期真正到来,以往的留学人员逆差变为顺差。

2011年以前,当年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始终要小于3年前出国人数,并且年限越靠前,两者的差值越大,2010年当年的回国人数为13.48万人,而2007年出国留学人数则高达14.4万人,“逆差”将近万人。若将时间追溯至2006年,“逆差”更大,当年回国人数仅为4.2万人,但2003年出国留学多达11.73万人,差值达到7.53万人。

可情况在2011年发生了彻底改变。具体来看,2011年当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8.62万人,倒推至3年前的200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7.98万人,两者出现“顺差”0.64万人,随后几年,这一趋势得以延续,留学回国人员始终居多。2012年-2016年的差值分别为4.39万人、6.85万人、2.48万人、0.94万人、1.85万人。

若将单个出国留学人员的归国迟滞期设置为4年和3年,则这一拐点期均在2010年便已经到来。

除了回流率,另一大标志是,2010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逆转”。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54.4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2.08万人,同比增长3.97%;留学回国人员43.2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2.34万人,同比增长5.72%。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高出1.7个百分点。

可供对比的是,在世纪之初的2001年,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比留学回国人员高81个百分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总结说,1978年以来,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增速,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与出国留学人员长期处于大幅“逆差”状态。“然而当前,学成归国留学生总人数明显增加,与出国留学人员间的差距逐步缩小。“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领域的不断拓宽,未来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二、原因分析

留学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与经济、教育、科技等密切相关。金准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详细的实证研究。


1、经济发展稳定

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中国国力的增强、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人才磁铁”效应愈发明显。这正是此次大规模“海归潮”的深刻时代背景。

在经济发展与留学人数的回归分析中,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留学回国,经济增长都与之高度相关。综合来看,在经济、教育、科技等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已经成为推动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的主要动力。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15年的15.5%。不过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经济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受到经济发展推动,留学回国人员规模还将继续发展。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带头人超过7成是海归,两院院士中超半数是海归。留学人才为祖国建设发挥重大作用,今天人才加速回流的态势彰显留学人员爱国心、报国志愈发强烈。

2、科技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科技投入也快速增长。在科技投入的推动下,2012年,中国研发人员的数量规模已经达到140万,并超过了美国。从科技投入与留学生回国的关系看,科研投入的增加将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回国创新创业,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带动更多的科研投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最终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回国,促进留学回国的发展。

据研究显示,当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1.9%以上,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达每年6万美元以上,从事研发的科学家每百万人口有1500人以上时,归国的海外人才就会大幅度增加。

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6%,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费用为5.2万美元,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研发人员约3000人。可见,我国的相关指标都已接近甚至是超过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已经具备进入人才回流期的条件。

3、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国际化的薪酬待遇

与国内毕业生相比,海外留学生拿到手的薪资更具竞争力。

据金准数据调查显示,2012届国外读研毕业生归国三年后的月均收入,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高2102元。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5.8%,这就意味着,超过五成的留学回国人员月薪水平在6000元以上。

2012届国外读研毕业生归国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8103元,而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6001元。两者之间相差2102元。由此说明,留学回国人才在薪资水平上更具竞争力。

从薪资水平来看,大多数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后能够获得一份达到自己心理预期的工作。

此外,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超过半数居住在直辖市,发展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超过40%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企业在1~3年内实现盈利。在3年内实现盈利的企业是主流,占36.8%。12.3%的企业在3~5年开始盈利,7%的5~10年实现盈利。


三、未来展望

1、海归就业扎堆个别城市现象缓解

数据显示,2016年备受海归青睐的十大就业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苏州和西安。

1)行业

据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所从事的行业中,金融业占比最高,达到19.4%;传统制造和教育科研位列第二和第三,分别占到11.5%和10.8%。

其次是电子信息和专业服务,分别占9.6%和9.2%。此外,新闻传媒、咨询公司、房地产建筑、国家机关等行业人员占比也均在5%以上。

从整体来看,海归们从事的行业有几大特点:第三产业居多、知识密集型行业居多、行业平均薪酬较高,这与海归们在外留学工作所掌握的技能和本领也呈对应关系。

从动态来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2013年相比,留学归国人员扎堆金融业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缓解。

据调研结果,2013年留学归国人员流向金融业的比例达到48.5%。除了金融业以外,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均低于10%。比如当年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教育科研和电子信息,占比分别为9.1%和8.7%,其它行业类占比反而超过11%。

除了就业领域扎堆现象有所缓解,留学回国人员地域扎堆的现象较以往也有所缓解。

2)城市

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省份

数据显示,2016年,备受海归青睐的十大就业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苏州和西安。其中,北京占比达到29.1%,位列第一。上海和广州位列第二和第三,占比分别为11.5%和6.1%。

而据统计,当年海归就业地区排前三名的仍然是北京、上海和广州。但当年选择北京的归国留学生占比达到41.6%。与此同时,北京不仅仅是归国留学生的首选,而且从海归出国前的所在地来看,北京仍然居于首位。

但目前情况已经逐渐发生改变。扎堆一线城市offer的现象慢慢变得并不是很明显。不乏毕业后选择到杭州、苏州等无论是生活成本还是就业竞争环境都相对更低一些的二线城市就业的留学生。


2、国内人工智能迎来新契机

2016年起,人工智能飞速发展,BAT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战略部署,各行各业都可以看到“智能化”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然而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却成为人工智能战略的主要障碍。

虽然国内市场已经为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但仍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去将支撑该领域长足发展。

据了解,百度是最早进行AI的人才培养布局的,作为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百度在挖掘AI优秀人才方面独辟蹊径,通过海外校招、校企共建实验室等手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吸引了大批AI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很大程度上引领了这第三次海外人才“归国潮”。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58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明科,也是众多选择回国就业的海外留学生中的一员,他表示,如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之风盛行,国内互联网企业需要引入更多海外人才资源,来壮大自身发展。不难看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高端技术人才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竞争力。

其他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