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
首页>>文章列表 >>行业研究 >>中金与中投证券合并,券商行业格局将大变?

中金与中投证券合并,券商行业格局将大变?

    此番中金公司与中投证券合并,是汇金系券商在申万宏源合并之后,为进一步整合旗下机构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无论对这一事件的哪一个主角而言,都意味着互补。对于它们的股东中央汇金,也不失为一步好棋。不过,二者的合并以及之后的融合,工程应当不比当年申万宏源小。
    7月初,一个消息曾惊炸证券圈:中金公司(03908.HK)正与中投证券就潜在并购商谈。由于二者同属中央汇金旗下,这一消息被认为不是空穴来风。不过,中金公司随即于7月4日晚间发布澄清公告,称与中投证券就战略合作及业务机会进行讨论,但目前处于非常初步阶段,尚未达成任何意向或者签订任何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并将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挖掘合作机会。
    然而,4个月后的11月4日,中金公司突然停牌,公告将有属于内幕消息的非常重大收购事项刊发。
    焦急等待了一整下午的中金中投合并公告终于来了!先看中金最新公告: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或“本公司”;股份代号:3908)今天宣布,经董事会批准,中金公司与本公司的主要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汇金公司”)订立股权转让协议,将从汇金公司收购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投证券”)的全部股权。根据经资产评估机构评估、财政部核准的中投证券评估值,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中投证券财务表现与未来发展及预期协同效应等多项因素,本次交易的对价确定为人民币167亿元。中金公司将通过向汇金公司发行中金公司内资股的方式支付。本次交易完成后,中投证券将成为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如今,中金与中投证券合并,这将会给曾经的投行一哥中金带来怎样的影响?合体的中金、中投证券又将会给面临转型的证券业带来怎样的洗牌?
    中金:不容忽视的传统优势和现实短板
    中金公司成立于1995年,全称是掷地有声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其主要发起人为建设银行、摩根士丹利、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个个背景显赫。因为既有国际投行的经验背景,又有中字头的品牌效应和国企关系链,中金常被形容为“衔金匙而生”。
    2004年,建设银行分立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设银行”)和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银投资”),中金公司43.35%的股份由建银投资承继。2010年,为达到“一参一控”(一家公司只能参股一家且控股一家证券公司)的要求,这部分股权又被划拨至中央汇金公司。
    2010年12月9日,中金公司宣布,摩根士丹利所持的中金34.3%股份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转让给KKR(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TPG(德太集团)、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金公司的股权结构为汇金持股28.45%,GIC持股11.84%,TPG持股7.45%,KKR持股7.23%。汇金公司为其最大股东。
    2011年以前,中金公司始终稳坐国内投行老大的宝座,其优势在于承接了众多大型国有企业的IPO项目,包揽了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建行、农行等巨型客户。截至目前,就已完成交易总金额而言,中金作为账簿管理人参与的中国公司海内外股本融资的金额于所有投资银行中仍名列第一;就债务及结构化融资交易金额而言,按交易价值计,在所有投资银行中名列第二;作为财务顾问参与的中国相关并购交易总金额,在所有投资银行中名列第一。2015年,中金公司在传统优势项目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中资并购、中资港股IPO和国内债券承销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五,并成为第一家经办中国并购交易规模突破千亿美元的投资银行。
    同时,中金的研究部门在证券业界也有颇高的声誉,其现任首席经济学家为2008年加入中金的梁红,经济大家吴敬琏、许小年都曾任职中金首席经济学家,曾经的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如今占据了香港中环半条街,足见中金研究部门的内力深厚。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金拥有10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研究团队覆盖40多个行业及中国内地、香港地区、纽约及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00多家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国际平台,中金研究团队亦擅长海外及跨境研究。
    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中金在业务国际化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不仅在公司治理以及人才及文化培育方面均与国际接轨,业务运营也体现了国际化的特色,属于第一批走出去的证券公司。中金于1997年就在香港设立了首家海外子公司,目前在四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开展海外业务:香港、纽约、伦敦及新加坡,亦与诸多国际企业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其大约一半的投资银行及研究团队成员拥有国内与若干海外地区的从业资格,同时具备境内和境外交易质素与经验,有实力向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跨境产品和服务。这是其他国内投行短期内无法企及和比拟的优势。
    早年中金公司承接的往往都是大型央企的IPO项目,单个项目获得的收入自然要比那些承接中小IPO项目的券商高,成立之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中金公司稳坐国内投行老大的宝座。到目前为止,投行业务依旧是中金公司的招牌之一。中金公司2016年3月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合计实现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95.1亿元,同比增长54.4%;实现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74.6%。不过其2016年中报的收入、净利润则同比大幅下滑41.34%和49.4%。
    经过几年的转型调整,中金公司各项业务布局更为多元化,收入结构更为均衡;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股本销售及交易、固定收益、财富管理及投资管理五大业务板块收入占比分别为24.5%、27.8%、16.9%、17.8%及11.4%。然而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15年券商排名中,曾在同一梯队的中信证券营业收入排名第一,营业收入达到340.93亿元,中金营业收入排名23位,金额为60.31亿元,不到中信的1/2,净资产中金排名23位,净资产为158.79亿元,排名第一的中信净资产为1162.08亿元。
    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关键年份的营收比对
    
    中金曾是市场的领军人物,绝对的排头兵,可2010年后,随着大型国企完成上市,这一波IPO浪潮减退,中金公司也进入拐点,IPO市场份额明显下滑。其2010年的市场份额下滑至4.74%,2011年更跌至1.27%,2013年逐步回升到3.214%,2014年3.448%,2015年3.241%。2015年的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排名49位,市场份额也由2014年的0.655%降至0.483%,下降幅度高达26.25%。
    随着创业板的推出,A股上市主体由走“精品路线”、中金熟悉的大国企转变为有成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中金即便欲承接,也是优先选择细分行业龙头,门槛过高使得其承揽的创业板项目数量有限;同时,截至目前,中金在全国仍只有20多个营业部,不重视零售的经纪业务,也使之错过了2015年的一波散户开户潮。
    而在此之前,中信证券于2003年1月6日在上交所上市,又于2011年10月6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首家登陆香港的中国投资银行。海通证券2007年7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于2012年4月27日在H股正式挂牌,包括汇金系旗下的中国银河也于2103年5月22日在港交所挂牌,都较中金更早通过资本市场补充了发展资金。而中金公司直至2015年11月9日才在港交所上市。但上市以来的中金公司,业务也可以说乏善可陈。这与IPO市场和证券行业的变化也不无关系。
    IPO市场的变化不只体现在上市主体上,也体现在上市制度上。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国内投行的通道作用逐步退减,券商因此纷纷转向资本中介业务,以谋求新的增长点。而从中金公司来看,在承接IPO业务量下降的情况下,又较长时间内失去了从资本市场扩充资本规模的机会,而除了IPO业务不大需要资金,发展资本中介业务却对资金要求很高,在2013年年报里,中金公司曾表示,作为证券公司的融资能力受到了较大局限,银行间市场拆借的最长期限只有7天,制约了公司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近年发展的踯躅,使得包括中金元老在内的众多长期任职的高管和研究团队骨干相继出走,尽管证券行业人员流动率较高是自然现象,但中金显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近年来,在中金研究部门,就有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在中金呆了6年多陪伴中金走过最辉煌时期的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同是宏观策略团队的大拿邢自强、曾担任中金A股首席策略分析师的高挺、继任的彭文生等人相继离职。
    在业务部门,有在中金公司任职超过10年的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任职长达9年的投行部执行董事陆垠,几乎参与了中金公司的全部历程、中金公司股权出让的关键人物——董事总经理丁玮先后离职。2014年5月,继在中金任职长达十年的中金原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执行主席蒋国荣离职后,中金公司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凌瀚燊也于同年6月离职。在中金公司任职16年的总裁朱云来,中金QFII业务销售主管徐健,曾经的董事长金立群都在中金在港交所上市之前相继辞职。
    这些内外因素导致中金除了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领域外,市场份额逐年减少,中金也常常被人称为投行界的没落贵族。对于这个曾经的投行一哥,能否在既有的传统央企的关系链和海外并购等投资银行优势业务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战略布局,夺取市场份额,关系其能否重振雄风。
    中投证券:表现中庸,突破有待亮点
    中投证券全称是中国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2005年9月28日在深圳正式成立的全国性综合类券商,注册资本50亿元,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属于国有独资公司。中投证券的前身是“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公司”,后者系由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在收购重组老牌券商南方证券的证券类资产基础上注册成立。在经纪、投行等众多领域,南方证券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业绩。
    中投证券作为营收排名前20的证券公司,由于没有上市,无法从资本市场上融得资金,仅靠自有资金发展,业务受到制约。它虽然体量不小,2015年度的营业收入和总资产排名都在证券公司前20位,但是没有特别出色的业务线,属于平均分很高但没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大型证券公司。随着证券公司整合脚步加快,其能否保持住原有的市场并抢占新的份额,也存在挑战。
    
    因此,中投证券早前也与同门传出过绯闻。早在中国银河(06881.HK)H股IPO前夕,中投证券就被传将被中国银河并购整合。然而这一传闻终究只是传闻,最终的结果是,中国银河于2013年5月在港IPO。市场也曾有说法称,汇金拟将中投证券与宏源证券合并,但最终与宏源证券合并的是申银万国。
    此番中投证券与中金公司合并,无论对这一事件的哪一个主角而言,都意味着互补。对于它们的股东中央汇金,也不失为一步好棋。
    合并:互补作用明显,整合效果仍待观察
    中央汇金目前除全资拥有中投证券,且是中金公司大股东之外,旗下还拥有申万宏源、中信建投证券(由原华夏证券重组而来)等多家金融机构股权。对于这家巨无霸,如何让旗下机构做大做强,是一大目标。申银万国与宏源证券的整合,即在这一思路下实施。
    
    申万和宏源的合并,使得这两家原本综合排名在行业第十位左右的公司进入了第一梯队。2015年证券业协会的排名中,申万宏源总资产排名第七,净资产排名第八,营业收入达到233亿元,排名第七,营收增长达到了2008.96%,可见整合后其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汇金这一模式可行并且对于提高旗下机构整体竞争力大有裨益。而完成整合的汇金系券商,也开始谋求金控布局。
    同样属于汇金系的中金和中投证券合并,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根据中投证券网站资料,该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为84.68亿元。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922.10亿元,总负债786.01亿元,所有者权益136.1亿元。根据中金公司网站,该公司2015年底资产总额约941.09亿元,扣除客户资金后自有资产为688.91亿元。而根据汇金网站,截至2015年底,汇金持有中投证券100%股份,持有中金28.45%股份。二者合并,那么有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首先,无疑是总量的扩大。二者合并必然实现新主体总资产、净资产和营业收入的大大跃升,按照2015年的排名,合并后新主体的总资产将进入排名行业前十,成为第一梯队的券商。
    其次,是两者业务的互补。中金在国际投行业务、央企与国企优质客户上的优势,以及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上的专家团队,研究所极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短时期内其他券商还不能望其项背。中投证券也有自己的业务优势。截至2015年底,其已有160家营业部,而中金公司在全国的营业部有限,合并后,中金公司将可以利用中投证券各地的网点地缘优势,发展新的业务板块,共同挖掘高净值人群和机构客户,在财富管理和投资管理市场合力分得一杯羹。同时,中投也可以利用中金的国际化窗口,提供香港等证券市场的各种服务。此外,中金存在的投行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中投证券联合、共享企业资源而得到改善,中投证券也可以吸取中金优秀的海外并购经验,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准。
    不过,并购容易整合难。两个体量不小的证券公司的合并过程中,管理层变动,组织结构的重新梳理优化,复杂的组织关系,会不会对公司的运营效率产生消极影响?在具体并购后的业务重整中,中金是否愿意放下高大上的身段,来和稳扎稳打的中投证券融合;务实土壤下的中投证券团队又是否能接受拥有与生俱来优越感的中金,实现二者在公司文化上的融合?在股票销售及交易、固定收益、财富管理等业务领域,二者应该如何利用彼此的客户资源?种种问题都有待观察,不过相信,有了申万、宏源的合并在前,汇金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经验,予以应对二者的融合。
    根据公告,中金公司将通过向汇金公司发行内资股的方式,支付本次交易的167亿元对价。交易完成后,中投证券将成为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目前,中金公司和中投证券已经成立联合工作组,稳步推进整合工作,以嫁接双方优势资源,释放协同效应,提高财务回报水平,有效提升股东价值。最终,二者的整合能否助力中金公司重回一线地位,乃至实现其公告中所说的加速打造世界级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考验交易各方下一步的种种安排,相信这一工程不比申万宏源的合并小。

其他分类